Sunday 10 July 2016

濒临灭绝的非洲犀牛

在东南非的天然动物园里,有一种体态十分笨拙的大型动物,三三两两,或优游灌木林下,或嬉戏浅水塘中。它们伸着脖颈,昂着头,两个奇特的犄角冲天而立,显出一副怡然自乐的神态。这就是有名的珍贵动物非洲犀牛。

    犀牛属大型厚皮哺乳动物,肩高一米半到两米,体重一吨半到三吨半。犀牛看似笨拙,但非常敏捷,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犀牛据说是地球上生存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有5千万年的历史。犀牛原来品种繁多,分布的地域也较广。但经过漫长的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全世界目前幸存下来总共有18700头,其中野生的有17500头。这些犀牛分为五个亚种:亚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非洲的黑犀和白犀。亚洲的犀牛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的雨林地带,由于树木的砍伐和人类的捕猎,活动地盘越来越窄,头数越来越少。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亚洲三种犀牛的总数现在大约是2760头。

    非洲的犀牛名称上虽有黑白之分,实际上黑者不黑,白者也不白。两种犀牛,除白犀牛嘴巴周围皮色稍白之外,周身的皮肤基本上都呈灰色或深褐色。两种犀牛的基本区别在体态和特性的不同。白犀牛体大角长,嘴巴宽扁,性情温驯,以草为食。它又分为南北两种:南部的主要集中在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莫桑比克。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南部白犀牛现在大约有11670头。北部的白犀牛集中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东北部,现仅存30头。乌干达西北部原来也有这种白犀牛,但由于长年战乱,滥加捕杀,现在已经绝迹。

    非洲的黑犀牛体型稍小,上唇伸卷自如,以采摘带刺的灌木枝叶为食。它生性孤独凶猛,在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残酷斗争中,生存下来的数目本来较大,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65000头,分布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广大的东南非地区,主要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到八十年代中期,据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下属的非洲犀牛小组估计,黑犀牛最多已不过一、两万头。肯尼亚在1970年大约尚有2万头,但到2001年底却只剩下460头。赞比亚原有黑犀牛12000头,到八十年代中期则基本绝迹了。现在,据国际犀牛基金会估计,非洲黑犀牛总共不到3100头。因此,许多野生动物学家惊呼:整个非洲的犀牛群体,特别是黑犀牛,现正面临灭绝的严重威胁。联合国环境计划署2002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如不采取得力措施,非洲的黑犀牛在二十年内可能灭绝。

    非洲犀牛近二三十年来急剧减少,不是自然死亡或自然界动物互相残杀造成的,而完全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一方面,人口的剧增,树木的砍伐,使野生动物活动与生存的空间急剧减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不顾生态平衡,对野生动物的滥加捕杀。人们捕杀犀牛,过去是为得到坚厚的牛皮和传说有去疾补精之效的牛肉,现在则主要是为获取其犄角。犄角本是犀牛用以自卫的武器,最后竟成为导致物种毁灭的灾星。

    非洲犀牛无论黑与白,均有两只角,一前一后长在鼻子上方。前角长可达一米,重可达三公斤以上。后角短小,长度一般不到前角的一半,重不到两公斤。犀角由角质纤维构成,质地细密坚硬,既可入药,也可制作工艺品。用犀角雕镂的酒杯,不但雅致美观,据说还能检测酒中是否含有毒剂。近年来,犀角又有了新的用途。阿拉伯半岛的也门有一种习俗,许多男子佩带匕首,表示自己已经成年。这种匕首的把柄,过去多为木制。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大批也门人流入附近盛产石油的国家做工,收入成倍增加。他们往往不惜破费几千、甚至上万美元,购买雪白、瓷实的犀角制作匕首把柄。这样,也门遂成为世界上进口犀牛角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东非各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从1969年到1977年,仅北也门就从这一地区进口犀牛角22645公斤。这意味着大约有8000头犀牛遭屠杀。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远东地区,犀角主要作药用。犀角入药有退烧、解毒、强心、止血等功能。因此,把它研成粉状,配制成各种丸散膏丹,可治疗发热、心脏病、牙痛、晕眩、蛇咬等多种病症。亚洲有些人还认为,坚硬、挺立的犀角,是动物强健阳具的象征。因此,他们还用犀角制做增强性欲的春药。据非洲犀牛小组1981年4月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日本、香港和台湾三地,仅1978年就进口犀角4770公斤作药用,这至少需要杀掉1800头犀牛。

    随着国际市场上对犀角需求量的激增,犀角的价格猛涨。据肯尼亚野生动物专家埃斯芒德·布拉德勒-马丁博士说,从上个世纪初至1975年的七十多年中,国际市场上犀角的批发价格上涨21倍,而从1976年至1979年的四年中,又上涨20倍,达到每公斤675美元。零售价格更是高得惊人。1979年,东南亚地区犀角的平均价格是每公斤8707美元,也门竟打破一万美元大关。而今,由于犀角已成为禁卖品,价格更是猛涨,据说在中东的黑市上每公斤竟高达3万美元。因此,犀角早就被人称为"白金"。

    犀角价格的飞涨,刺激了非洲内外一些人的贪欲,促使他们走上"谋财害牛"的邪路。他们不顾非洲各国和国际上严禁猎捕犀牛的规定,掀起空前猖獗的偷猎活动。偷猎起初多是个人行为,使用弓箭长矛,规模不大。而今,偷猎者往往结成团伙,手中握有自动步枪、轻机枪等现代化武器。非洲犀牛,特别是黑犀牛,因为长在头颅两侧的眼睛视力很弱,很容易大批遭捕杀。在东非的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三国,从1970年至1980年的十一年中,有近百分之九十的黑犀牛被偷猎。据非洲犀牛小组主席凯斯·希尔曼说,东非的黑犀牛每年减少大约2500头。黑犀牛七岁成熟,妊娠期十五个月,每胎产一仔,两胎间隔一般为四年,生殖率是很低的。因此,靠自然生育是很难补偿每年如此巨大的损失的。

    鉴于这样一个严重情况,人们为保护犀牛免于灭绝提出种种建议。其中,一些心情激忿的人提出,既然犀牛主要是因为其双角而招来杀身灭种之祸,那就干脆组织人力,搞一个"割角运动",把所有犀牛的犄角都锯掉,使犀牛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偷猎者捕杀的目标。这一被讥为"去角保命"的建议,有点不切实际,实行起来很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1977年将犀牛列为濒危动物,严禁犀角和犀牛其他器官进入市场,严厉打击犀角走私活动。同时,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和一些非洲国家,在1981年联合发起一个世界性的拯救犀牛运动。运动要求非洲各国加强对天然动物园和保护区的巡逻,严惩偷猎者,以尽快制止偷猎活动。

    非洲国家对保护犀牛生存问题极为重视。有的国家通过了严惩偷猎的立法。1992年,斯威士兰立法规定,偷猎一头犀牛判刑五年,同时要处以高额罚金。有的国家为防止偷猎,将犀牛运送到较为安全的国家野生动物园,加强保护。有的国家,像肯尼亚,将所有犀牛都命名、编号,在其头部系上感应器,以便随时掌握其行踪。还有一些犀牛完全丧失的国家,诸如乌干达、赞比亚、博茨瓦纳, 近年分别从肯尼亚、南非等拥有犀牛较多的国家引进一些犀牛, 重新启动自己的"犀牛畜养事业"。南非、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家,则开始修建跨国野生动物园,共同努力保护犀牛和其他野生动物。非洲犀牛基金会前不久宣布,非洲的白犀牛已从1999年的10400头增加到2002年的11700头。该基金会人为,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兆头"。

    对非洲犀牛的保护和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当然不只是非洲犀牛基金会一家。近几年来,南非投入几百万美元,加强犀牛的保护和繁衍,使犀牛数目出现增加的趋势。因此,2002年2月,南非有人放风说,他们想提出一项建议,逐步解除对犀角贸易的禁令,有组织地开放犀角贸易市场。这种想法一露头,就遭到许多非洲国家和国际保护野生动物组织的反对。他们认为,犀牛的生存危机远未从根本上化解,解除禁令只能给非法犀角交易打开方便之门,最终导致犀牛的灭绝。在一片反对声中,那项建议胎死腹中,未能正式出台。

    最近,从肯尼亚,从津巴布韦,又传来一些犀牛遭捕杀的消息。这说明,保护犀牛这一珍贵物种的斗争一刻也不能放松。



为了保育黑犀牛,所以我们要对犀牛角制品


说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