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January 2017

拉面的由来

日本料理中有一类”中华料理”,在中华料理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拉面”,既然是中华料理,可以想见和中国势必有关联,没错,拉面来自于中国,明治五年的日清友好条约,使得大批华侨定居在三大港口—横滨、神户、以及长崎,因此形成了中华街。用猪骨或鸡骨熬汤的方法,就此传入日本,促成了中华拉面的诞生。当时日本人将其称为”龙面”,意为龙(中国人)吃的面。

而拉面这个名词首次出现是在大正年代,一九一八年时,据说最早的出现地是横滨。首先流行吃拉面的是东京人。最早的拉面屋,就是明治43年在东京浅草的来来轩,这家店把日本傅统的汤头—柴鱼、昆布高汤、混入猪骨或鸡骨高汤,而成为东京风味的酱油拉面,就是从此开始。

后来经过日本人不断地研究和再创造,拉面不但被日本人发扬光大,其影响力更扩展到全世界。许多中国日本以外国家的人,都认为拉面是日本的食物,甚至不少中国人也有同样的想法。

拉面的三大要素--汤、面、具



正统的拉面不是用拉的,而是以手工将面粉揉成面团后碾平,再将面皮折叠以刀切成细条。功夫到家的制面师传做出来的面条均匀,宽度和厚度都一样,当然吃起来也会特别有味。每家拉面店都会有自己的制面秘方,这些独特的配料不仅增加面条的味道,还有增加韧度的功能。



汤头是拉面的灵魂,许多拉面店都因汤头而闻名。拉面有两种主要的汤头,一是猪骨汤(又称大骨汤),一为鸡骨汤。猪骨汤至少要熬二十四小时以上,将骨髓和胶质熬进汤中,待汤呈现浅浅的乳白色,散发淡淡的奶香味时才算合格。许多店家不惜以几十块猪骨熬制成一小碗的高汤,滋味香浓,常常都需预定才吃得到。熬制鸡骨汤则较省事,四个钟头以上就可以。猪骨汤味道较重,田舍风、盐味等口味偏重的拉面均以其为汤底;鸡骨汤味道则较清淡,适合做为正油等味道较淡的拉面汤底。



具即配料叉烧、笋干和青菜是拉面不可缺少的配料,看似简单,处理过程可不容易。将五花肉捆绑成像猪脚的形状,再经过蒸、煮卤的程序,原本油脂和瘦肉分明的五花肉融合在一起,变得更均匀,又滑又嫩。笋丝和青菜也都是经过细心挑选,纤维细致又新鲜。

具备了上述几项拉面最基本的原料之后,要想做出一碗口感和美味兼具的拉面还得费一番功夫。先将青菜炒熟,高汤倒入锅,汤头因此添加了几分青菜的香味;将汤与青菜分离后,事先煮熟的拉面再置入汤里;将拉面与汤搅拌均匀,铺上青菜、叉烧、笋干等配料,经过如此繁复的手续,一碗拉面才算真正完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