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August 2018
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的原理?
当水舱注水后,其原来的舱内空气经由水舱上方的通气管返回艇舱里,供艇内使用。决不能排到艇外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在完成下潜后在向快潜水舱吹气时也不能将气体吹出艇外。这时考虑的是气泡外泄易被敌方发现。
问:如果是排出艇外,上浮时需大量的高压气体把海水压出水仓,潜艇在作业时,需反复上浮和下潜,艇内有多少空气供使用?
答:由于先前的答案自己也觉得没说在点子上,细考虑后觉得问题的焦点应该不是空气,而是高压气,原问的意思应该是“艇内有多少高压气供上浮和下潜使用?”现做个解释如下:
正常情况下,潜艇的高压气在水下要尽量节约使用,通常是不等全部用完就上浮到通气管状态或水面状态进行补充的。补充的过程就是用空压机向高压气瓶充气的过程。常规潜艇只有这么个做法。因为常规动力潜艇它就是这么个东西,是离不开水面的。
其实不管是什么潜艇,从潜航状态上浮到通气管状态都不需要吹除水舱,上面有的同志已经说了这个事,用两对水平舵就能实现的。顶多再用泵打水来调整纵倾平衡水舱也就足够了。
既然可以在通气管状态补充高压气,而上浮到通气管状态又用不到高压气,因此潜艇上的高压气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如果是可以经常上浮到水面的潜艇,那就更不是问题了,到水面补充就是了。
正常情况是这个样子,但确实有不正常的情况会发生的。
譬如在水下高压气没了,但潜艇仍然可以在水下航行,就是不能上浮补气(水面上敌方猎潜艇正找你呢),那谁也没办法。这时候不光是吹不了水舱,好多事都干不了了。那就等着吧。等敌人没了再上浮就是了。
如果可以上浮(没有敌情)但没有高压气了,潜艇也有办法,那就是在操舵的同时减轻重量,像抛弃“可弃龙骨”(有的艇有有的则没有)、用水泵也可以把水舱的水排出去,有的艇还可以在压载水舱内产生燃气也能把主压载水舱的水排出去。
如果是既断了气,有不能上浮充气,那就坐海底下等吧,这时候人员呼吸是没问题的,但高压气是没有的,那就只好等潜艇救生船来往艇内补充高压气(这类船上的空气压缩机都是大功率的),那就麻烦了(因为还有个海情因素)。可见,空气和高压气在潜艇上确实应该分开来说。
最后说明一点,潜艇上吹除主压载水舱的水不光只是用应急吹除系统的高压气,还可以用低压吹除系统,低压吹除系统的气源是柴油机的废气或是别的低压气措施,但这个吹除是有限制的,那就是只能在通气管状态下进行,压力低了,吹的时间也就长了些,但这是万不得已的事了。
结论:经常上浮和下潜的潜艇每次上浮后都要补充高压气的,因此不会影响使用,不经常进行上浮和下潜的,譬如核潜艇,在水下时高压气只是做些需要气量很少的常规操作,所储备的高压气是完全可以支持用几个月的,但每次上浮仍然要进行补充气源的工作。
问:如果是排出艇外,上浮时需大量的高压气体把海水压出水仓,潜艇在作业时,需反复上浮和下潜,艇内有多少空气供使用?
答:由于先前的答案自己也觉得没说在点子上,细考虑后觉得问题的焦点应该不是空气,而是高压气,原问的意思应该是“艇内有多少高压气供上浮和下潜使用?”现做个解释如下:
正常情况下,潜艇的高压气在水下要尽量节约使用,通常是不等全部用完就上浮到通气管状态或水面状态进行补充的。补充的过程就是用空压机向高压气瓶充气的过程。常规潜艇只有这么个做法。因为常规动力潜艇它就是这么个东西,是离不开水面的。
其实不管是什么潜艇,从潜航状态上浮到通气管状态都不需要吹除水舱,上面有的同志已经说了这个事,用两对水平舵就能实现的。顶多再用泵打水来调整纵倾平衡水舱也就足够了。
既然可以在通气管状态补充高压气,而上浮到通气管状态又用不到高压气,因此潜艇上的高压气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如果是可以经常上浮到水面的潜艇,那就更不是问题了,到水面补充就是了。
正常情况是这个样子,但确实有不正常的情况会发生的。
譬如在水下高压气没了,但潜艇仍然可以在水下航行,就是不能上浮补气(水面上敌方猎潜艇正找你呢),那谁也没办法。这时候不光是吹不了水舱,好多事都干不了了。那就等着吧。等敌人没了再上浮就是了。
如果可以上浮(没有敌情)但没有高压气了,潜艇也有办法,那就是在操舵的同时减轻重量,像抛弃“可弃龙骨”(有的艇有有的则没有)、用水泵也可以把水舱的水排出去,有的艇还可以在压载水舱内产生燃气也能把主压载水舱的水排出去。
如果是既断了气,有不能上浮充气,那就坐海底下等吧,这时候人员呼吸是没问题的,但高压气是没有的,那就只好等潜艇救生船来往艇内补充高压气(这类船上的空气压缩机都是大功率的),那就麻烦了(因为还有个海情因素)。可见,空气和高压气在潜艇上确实应该分开来说。
最后说明一点,潜艇上吹除主压载水舱的水不光只是用应急吹除系统的高压气,还可以用低压吹除系统,低压吹除系统的气源是柴油机的废气或是别的低压气措施,但这个吹除是有限制的,那就是只能在通气管状态下进行,压力低了,吹的时间也就长了些,但这是万不得已的事了。
结论:经常上浮和下潜的潜艇每次上浮后都要补充高压气的,因此不会影响使用,不经常进行上浮和下潜的,譬如核潜艇,在水下时高压气只是做些需要气量很少的常规操作,所储备的高压气是完全可以支持用几个月的,但每次上浮仍然要进行补充气源的工作。
Thursday, 30 August 2018
刀的开刃是什么意思?
刀在烧煅的时候,表面的铁或钢会氧化或含碳量高,会变脆,硬度不够。俗语说的开刃就是在刀口的地方把这些磨去,让钢部份露出来,这样就会更锋利。
首先有个错误,铁中含碳量高,会让铁更脆,硬度会更大不是更小。
其次,刀具的制造过程中已经把那层膜打磨掉才开刃的,所以和硬度无关。
最后是要看刀具的用途了,以切割为主的的刀需要开刃,刀具切割物体的受力关系有个力学模型叫做劈,角度越小,切割时物体受到垂直于切割面的分力就越大,你的切割也就更有效率。如果是以穿刺为主的刀具则不需要开刃,因为刀刃部分较薄,会首先承受不住切应力而崩开。
首先有个错误,铁中含碳量高,会让铁更脆,硬度会更大不是更小。
其次,刀具的制造过程中已经把那层膜打磨掉才开刃的,所以和硬度无关。
最后是要看刀具的用途了,以切割为主的的刀需要开刃,刀具切割物体的受力关系有个力学模型叫做劈,角度越小,切割时物体受到垂直于切割面的分力就越大,你的切割也就更有效率。如果是以穿刺为主的刀具则不需要开刃,因为刀刃部分较薄,会首先承受不住切应力而崩开。
Wednesday, 29 August 2018
鸟类为什么没有牙齿?
如果你仔细观察鸟类的吃食物时,你会发现,大多数的鸟类都是依靠坚硬的嘴巴把食物咬住,然后吞咽下去的,食物进口的时候什么形状,到了肠胃里依旧是什么样子。它们只能依靠胃液把食物慢慢消化掉,而不能像人类一样可以依靠牙齿的力量嚼碎了,再进行消化吸收。鸟类为什么不咀嚼食物?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就会明白,原来鸟类的嘴里根本没有牙齿。
鸟类既然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而爬行动物普遍具有牙齿,鸟类为什么没有牙齿呢?化石资料告诉我们,其实,鸟儿的祖先在1.16亿年前是长着牙齿的,而且还非常锋利,能够和恐龙相媲美。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牙齿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具有锋利牙齿的爬行动物的嘴也演变成了轻便无齿的鸟类的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演变,或者说这种演变对于鸟类来说有什么好处?
鸟类没有牙齿也就不需要强大的颌,以及相应的肌肉,这有助于减轻鸟类头部的重量,利于鸟类的飞行。其次,为了满足需要,它们就要不断地寻找食物,尽快加以吞食和消化,相应地,鸟类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消化系统,被吞下的食物首先贮藏在发达的嗉囊中,经软化磨碎后,再由消化系统的其他部分陆续加以消化和吸收,而且它磨碎食物的效率要比牙齿咀嚼高很多,牙齿也就用不上了。
鸟类既然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而爬行动物普遍具有牙齿,鸟类为什么没有牙齿呢?化石资料告诉我们,其实,鸟儿的祖先在1.16亿年前是长着牙齿的,而且还非常锋利,能够和恐龙相媲美。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牙齿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具有锋利牙齿的爬行动物的嘴也演变成了轻便无齿的鸟类的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演变,或者说这种演变对于鸟类来说有什么好处?
鸟类没有牙齿也就不需要强大的颌,以及相应的肌肉,这有助于减轻鸟类头部的重量,利于鸟类的飞行。其次,为了满足需要,它们就要不断地寻找食物,尽快加以吞食和消化,相应地,鸟类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消化系统,被吞下的食物首先贮藏在发达的嗉囊中,经软化磨碎后,再由消化系统的其他部分陆续加以消化和吸收,而且它磨碎食物的效率要比牙齿咀嚼高很多,牙齿也就用不上了。
Tuesday, 28 August 2018
火烈鸟为什么在野外是红色? 人工饲养没有红色?
与普通动物通过伪装的方式来逃避天敌不同,大火烈鸟羽毛鲜艳的颜色似乎非常引人注目,特别是一大群大火烈鸟一起飞翔时,其场景蔚为壮观,非常显眼。因此,大火烈鸟事实上是一种很容易被攻击的动物。这种鲜艳的红色并非是一种伪装,而是与这种鸟类所摄取的食物有很大的关系。 大火烈鸟一般以贝类为食,其中含有大量色素,比如类胡萝卜素。对于各种贝壳类、软体类动物或者蠕虫来说,类胡萝卜素与它们体内的蛋白质合成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此外,一只大火烈鸟每天还要吃掉大量的螺旋藻,而螺旋藻中除含有大量蛋白质外,还含有一种特殊的叶红素。
当大火烈鸟吞食这些食物后,这些色素就存在鸟的体内,特别是在羽毛中积存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大火烈鸟的羽毛如火焰般鲜红的原因。于是,有人戏称大火烈鸟一为“好色之徒”。 当大火烈鸟进行周期性换羽,而体内色素沉积程度还不够时,它新长出的羽毛就是白色的。 大火烈鸟的分布范围很广,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很多地方,共分化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又叫茜红鹤、加勒比火烈鸟等,分布于北美洲南部、中美洲和南美洲;另一亚种又叫玫瑰色火烈鸟,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中部和西部,以及非洲等地。其羽色与指名亚种有很大区别,主要是淡淡的玫瑰红色,远看时为白色,只有翅膀上的覆羽为朱红色,飞羽为黑色,但在不飞行时,几乎完全被覆羽所遮盖。
非洲的纳古鲁湖被称为“大火烈鸟的天堂”。每天,湖水之上,总是浮动着一条条红色的彩练,如落英逐逝水,似朝霞映碧池,给雄险的大裂谷平添了几分优柔妩媚的韵致。织成这美丽彩练的,就是大火烈鸟。它们身披白中透红的粉红色羽衣,两条长腿悠然挺立,红的色调更深一层。远远望去,周身红得就像一团烈火,两腿则红得就像炽燃的两根火炷。 待走近一看,一只只火烈鸟,羽衣的粉红色有深有浅,显得斑斓绚丽;双腿修长倒映水中,好像把火引烧到湖底;两翅不时轻舒慢抖,在湖面掀起道道红色的涟漪。而一旦成千上万只大火烈鸟积聚在一起,一池湖水就顿时被映照得通体红透,成为一片烈焰蒸腾的火海。纳古鲁湖的大火烈鸟群,历来被称为“世界上火光永不熄灭的一大奇观”。 火烈鸟的羽毛一拔下,羽毛就会莫名其妙的变成白色,是因为羽毛离体就与体内色素分离。
当大火烈鸟吞食这些食物后,这些色素就存在鸟的体内,特别是在羽毛中积存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大火烈鸟的羽毛如火焰般鲜红的原因。于是,有人戏称大火烈鸟一为“好色之徒”。 当大火烈鸟进行周期性换羽,而体内色素沉积程度还不够时,它新长出的羽毛就是白色的。 大火烈鸟的分布范围很广,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很多地方,共分化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又叫茜红鹤、加勒比火烈鸟等,分布于北美洲南部、中美洲和南美洲;另一亚种又叫玫瑰色火烈鸟,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中部和西部,以及非洲等地。其羽色与指名亚种有很大区别,主要是淡淡的玫瑰红色,远看时为白色,只有翅膀上的覆羽为朱红色,飞羽为黑色,但在不飞行时,几乎完全被覆羽所遮盖。
非洲的纳古鲁湖被称为“大火烈鸟的天堂”。每天,湖水之上,总是浮动着一条条红色的彩练,如落英逐逝水,似朝霞映碧池,给雄险的大裂谷平添了几分优柔妩媚的韵致。织成这美丽彩练的,就是大火烈鸟。它们身披白中透红的粉红色羽衣,两条长腿悠然挺立,红的色调更深一层。远远望去,周身红得就像一团烈火,两腿则红得就像炽燃的两根火炷。 待走近一看,一只只火烈鸟,羽衣的粉红色有深有浅,显得斑斓绚丽;双腿修长倒映水中,好像把火引烧到湖底;两翅不时轻舒慢抖,在湖面掀起道道红色的涟漪。而一旦成千上万只大火烈鸟积聚在一起,一池湖水就顿时被映照得通体红透,成为一片烈焰蒸腾的火海。纳古鲁湖的大火烈鸟群,历来被称为“世界上火光永不熄灭的一大奇观”。 火烈鸟的羽毛一拔下,羽毛就会莫名其妙的变成白色,是因为羽毛离体就与体内色素分离。
Monday, 27 August 2018
纯氧有毒吗?
人吸入过量纯氧会导致死亡 原因主要是两个 一是纯氧活性很高 直接与细胞内化学物质反应导致细胞被破坏 二是纯氧对呼吸中枢无刺激作用 容易引起呼吸神经麻痹 最终窒息(像二氧化碳这样的“废气”能刺激呼吸中枢让它不停地指挥呼吸系统为人体提供氧气)。
Sunday, 26 August 2018
为什么咸水湖湖水蒸发后盐量会增加?
水分蒸发的时候盐分并不会跟着蒸发,就是“盐:水”中水的含量减少,所以相对来说含盐量增加。。再具体点就是,如果,不考虑流入流出量,不考虑降水量,一个湖有固定的盐和水。盐:水=1:10如果水因为蒸发而减少1,于是盐:水=1:9于是,现在的湖水的盐比是九分之一,是大于原来的十分之一的,所以湖水盐度增加,也可以说,该湖水含盐量增加(因为九份湖水还是十份湖水都看作湖水,所以水的减少也能看成盐的增加。)
Saturday, 25 August 2018
地球上水的总量是固定的么?会不会飘散到外太空?
1.地球上的总水量基本上是不变的
2.地球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会向宇宙空间逸散水分,主要以大气圈上层的水汽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消失在宇宙空间的形式,但是地球上的水会因此而逸散完吗?
3.当然不会,一方面是因为能够逸散到宇宙空间的水分非常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地球也可从宇宙空间获得一定水分(同样量很少),获得水分的可能途径是随降落的陨石带来或在大气圈上层由太阳来的质子而形成,收入和支出是基本平衡的,因此不会影响地球上的总水量。
2.地球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会向宇宙空间逸散水分,主要以大气圈上层的水汽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消失在宇宙空间的形式,但是地球上的水会因此而逸散完吗?
3.当然不会,一方面是因为能够逸散到宇宙空间的水分非常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地球也可从宇宙空间获得一定水分(同样量很少),获得水分的可能途径是随降落的陨石带来或在大气圈上层由太阳来的质子而形成,收入和支出是基本平衡的,因此不会影响地球上的总水量。
Friday, 24 August 2018
螺丝钉是谁发明的?
如今,许多东西都要用螺丝钉固定在一起。环视一下家里,眼睛所看到的各种东西—从家具到食品加工器,都是用螺丝钉连接在一起的。螺旋物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出来了,但用于固定东西还不到500年。
第一个描述螺旋物的人是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螺旋是一个装在木制圆筒里的巨大螺旋状物,用来把水从一个水平面提升到另一个水平面,对田地进行灌溉。
它的真正发明者可能并非阿基米德本人。或许他只是描述了某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说不定是古代埃及的能工巧匠们设计了它,以用一坭罗河两岸的灌溉。
阿基米德螺旋物在整个古代社会都用来提水,没有一个人考虑过将它改为一种固定用件。
右图:阿基米德螺旋物被广泛地用于提水。例如,古罗马人用它给矿井排水。
中世纪时,木匠们使用木钉或金属钉子来把家具和木结构的建筑物连接起来。16世纪时,制钉工人开始生产带螺旋线的钉子,这些钉子能够更牢固地连接东西。那是从这类钉子到螺丝钉所跨出的一小步。18世纪末,螺丝钉作为固定用件已相当普及,因为那时已找到了一种廉价的生产方法。
螺丝起子(旋凿)在1780年左右出现于伦敦。木匠们发现用螺丝起子旋紧螺钉比用榔头敲击,能把东西固定得更好,尤其遇上细纹螺丝钉时更是这样。
第一个描述螺旋物的人是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螺旋是一个装在木制圆筒里的巨大螺旋状物,用来把水从一个水平面提升到另一个水平面,对田地进行灌溉。
它的真正发明者可能并非阿基米德本人。或许他只是描述了某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说不定是古代埃及的能工巧匠们设计了它,以用一坭罗河两岸的灌溉。
阿基米德螺旋物在整个古代社会都用来提水,没有一个人考虑过将它改为一种固定用件。
右图:阿基米德螺旋物被广泛地用于提水。例如,古罗马人用它给矿井排水。
中世纪时,木匠们使用木钉或金属钉子来把家具和木结构的建筑物连接起来。16世纪时,制钉工人开始生产带螺旋线的钉子,这些钉子能够更牢固地连接东西。那是从这类钉子到螺丝钉所跨出的一小步。18世纪末,螺丝钉作为固定用件已相当普及,因为那时已找到了一种廉价的生产方法。
螺丝起子(旋凿)在1780年左右出现于伦敦。木匠们发现用螺丝起子旋紧螺钉比用榔头敲击,能把东西固定得更好,尤其遇上细纹螺丝钉时更是这样。
Thursday, 23 August 2018
能使海水变成能喝的淡水吗?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以及可实现盈利的碳酸铵离子交换法,目前应用反渗透膜的反渗透法以其设备简单、易于维护和设备模块化的优点迅速占领市场,逐步取代蒸馏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几万甚至近百万吨淡水。淡化水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有些国家已经降低到和自来水的价格差不多。某些地区的淡化水量达到了国家和城市的供水规模。
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以及可实现盈利的碳酸铵离子交换法,目前应用反渗透膜的反渗透法以其设备简单、易于维护和设备模块化的优点迅速占领市场,逐步取代蒸馏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几万甚至近百万吨淡水。淡化水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有些国家已经降低到和自来水的价格差不多。某些地区的淡化水量达到了国家和城市的供水规模。
Wednesday, 22 August 2018
水母到底能不能吃?
水母,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的水母型个体。外形似伞,伞缘有很多触手,口位于下面中央,有的有长口管,或有长口腕。可分小型的水螅水母和大型的钵水母两类。水母又叫做海蛰,是一类很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隶属于腔肠动物门。
海蜇、海月水母、口冠海蜇(又称沙海蜇、倒牛)、白色霞水母、僧帽水母、四叶小舌硬水母等属有毒水母。刺伤引起中毒。海水作业或游泳接触海蜇时,海蜇伞盖下触须密集的刺丝囊即将管状利丝射入人的皮肤,释放出毒液,引起中毒。少量的毒液会使局部发麻,有刺痛感(本人有过体验)。
海蛰经过腌制后,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但不可多食。(水母的伞状物是我们通常吃的海蛰皮,水母的触角就是海蛰头,通常买海蛰皮要买红色的,口感相对细腻鲜美一点。)
海蜇、海月水母、口冠海蜇(又称沙海蜇、倒牛)、白色霞水母、僧帽水母、四叶小舌硬水母等属有毒水母。刺伤引起中毒。海水作业或游泳接触海蜇时,海蜇伞盖下触须密集的刺丝囊即将管状利丝射入人的皮肤,释放出毒液,引起中毒。少量的毒液会使局部发麻,有刺痛感(本人有过体验)。
海蛰经过腌制后,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但不可多食。(水母的伞状物是我们通常吃的海蛰皮,水母的触角就是海蛰头,通常买海蛰皮要买红色的,口感相对细腻鲜美一点。)
Tuesday, 21 August 2018
最大的水母
最大的霞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里的北极霞水母,它的伞盖直径可达2.5米,伞盖下缘有8组触手,每组150根左右。每根触手伸长达40多米,而且能在一秒钟内收缩到只有原来长度的十分之一。触手上有刺细胞,能翻出刺丝放射毒素。当所有的触手伸展开时,就像布下了一个致命的天罗地网,网罩面积可达500平方米。任何凶猛的动物一旦投入罗网,必将束手就擒。
霞水母的罗网纵然厉害,但对小小的牧鱼却奈何不得。牧鱼体长不超过7厘米,能在霞水母的触手下穿梭自如,把它当成了极好的避难所。牧鱼常常把一些不大的食肉鱼类引诱到主人布下的天罗地网中,自己则巧妙地避过毒丝,钻入巨伞下,逃脱攻击。与此同时,霞水母乘机收网捕鱼,美餐一顿,而牧鱼也因诱敌有功而得到主人的赏赐,吃一些琐碎食物。
霞水母的罗网纵然厉害,但对小小的牧鱼却奈何不得。牧鱼体长不超过7厘米,能在霞水母的触手下穿梭自如,把它当成了极好的避难所。牧鱼常常把一些不大的食肉鱼类引诱到主人布下的天罗地网中,自己则巧妙地避过毒丝,钻入巨伞下,逃脱攻击。与此同时,霞水母乘机收网捕鱼,美餐一顿,而牧鱼也因诱敌有功而得到主人的赏赐,吃一些琐碎食物。
Monday, 20 August 2018
葡萄为什么适合用来酿酒?
首先葡萄的酸度是它适合被酿酒并被保存和传播的一条重要原因。这里所谓的酸度不是尝起来酸不酸,而是指葡萄的pH值,相对比较低(通常在pH3左右)。低pH值对于古代没有大规模冷藏、冷冻、巴氏消毒技术的时代,低pH值就和盐渍糖渍食物(渗透压作用)类似,都是利用了简单的属性抑制微生物生长来保存食物和饮品。pH差1,氢离子浓度差10倍,所以pH3和pH4是完全不同的,就是1pH的差别也有巨大的差别。这也就是啤酒厂在管理时比葡萄酒厂更需要注意清洁的原因,因为啤酒的pH值通常在4以上,所以有更多的微生物可以存活。而在pH3-3.5这个区间,除了少数诸如醋酸菌的家伙,能存活的微生物数量少了很多。并不是说葡萄酒不需要注意卫生,果蝇携带的醋酸菌是可以污染葡萄酒的,葡萄酒变葡萄醋也不是说着玩滴。
Sunday, 19 August 2018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
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
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
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
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
Saturday, 18 August 2018
人类为什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多是绿色植物,因为绿色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叶绿体里有叶绿素,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人没有叶绿素,当然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了。
刚才我说“大多”就是为了为了避开一个错误的观点——“只有(绿色)植物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实只要有叶绿素就有光合作用的可能,比如,蓝藻就没有叶绿体,但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有叶绿素。
刚才我说“大多”就是为了为了避开一个错误的观点——“只有(绿色)植物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实只要有叶绿素就有光合作用的可能,比如,蓝藻就没有叶绿体,但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有叶绿素。
Friday, 17 August 2018
科学能解释一切吗?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科学的发展逐渐削弱了上帝的信仰。人类为何存在,地球为何如此包容生命的存在,宇宙的奥秘 — 现在可以被解释为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其他科学领域。
加州理工学院理论宇宙学家 Sean Carroll 说,虽然宇宙的奥秘至今没有完全解开,但科学最终会解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不会给神学留下任何生存余地。
Carroll 认为,近代神学的影响范围已经大幅缩水,物理学和宇宙学探索和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他认为超自然现象的发生概率,最终将缩小到零。但是,科学能最终解释一切吗?
宇宙初始状态
大量证据可以证明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确的,从温度极高,密度极高的状态,到目前温度和密度较低的状态经历了137亿年,已经收集的证据的采空区。宇宙学家可以模拟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到现在的过程,但之前的爆炸瞬间仍然是尚未解开的谜团。有些神学家曾试图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与“圣经”和其他宗教经文中描述的创世界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他们争辩说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为何无法解释,因为这是上帝安排的。
Carroll 认为,随着宇宙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最终将会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完整过程。
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制定整个宇宙工作原理,描述从亚原子到天文学的整个框架。量子引力理论被认为用可以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发生过程。一些宇宙学家提出了量子引力理论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宇宙大爆炸并不是时间的起点,而只是在永恒的宇宙的一个过渡阶段,”引用卡罗尔的话说,一种模型认为宇宙就像一个气球,用自己的气体不断充气和放气。可能事实上,时间没有开始,这使得传统的基因理论受到挑战[新理论认为,大爆炸实际上是一个过渡阶段]。
还有一些版本的量子引力理论则加入了一些神的元素,这些理论认为时间在宇宙大爆炸开始时就开始了。理论不仅描述了宇宙大爆炸的演变过程,同时解释了时间是如何开始的。因此,这些量子引力理论能自圆其说地完整地解释宇宙历史。但是理论还认为,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肯定有一些外在的因素,不可能完全自己产生。
平行宇宙
物理学家们发现,我们的宇宙中的许多物理常数,从暗能量的密度到电子的质量,都出奇地合适生命存在。这些常数只要稍作修改,宇宙就变得面目全非。“例如,如果中子的质量稍微大点(与质子的质量相比),氢就不会融合成氘,恒星将不可能存在”,Carroll 说。
神学家们往往抓住物理常数刚刚好的特点,以此表明,一定是上帝安排的。但是当代物理学却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种超自然的好运气。
某些版本的量子引力理论包括弦理论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只不过是无限多的宇宙中的一个,这些宇宙组成了多元宇宙。 在无限的宇宙中,有全系列的物理常数值,但只有一些宇宙的常数可以促成恒星,行星和生命的诞生,我们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幸运的宇宙中。
有些神学家反驳说,要解释我们宇宙的生命现象,上帝论比多元宇宙理论要简单得多。Carroll 的回应是:多元宇宙假设并不是对生命现象的复杂化解释。相反,它遵循的自然结果,是我们最好的,最巧妙的理论。
神真的存在吗?
神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宇宙存在的理由。 即使宇宙学家能够解释宇宙是如何开始的,以及为什么它支持生命的存在。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为什么生命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神。而 Carroll 认为,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也没有意义。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存在原因最根本的解释就是无法解释”,Carroll 写道。人们觉得这是无法让人满意的,因为它们不能把宇宙看作独一无二。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宇宙中的一切,并不需要再有一个外部解释。事实上,Carroll 认为,在成型的理论外面再包装另一层解释(即上帝)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从任何其他科学理论的标准来看,上帝的假设并没有说服力,Carroll 认为,上帝论有着科学以外的功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超自然信仰作为社会性的一部分,会促使人们遵守规则,死而后生的信仰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从理论物理学层面说,我们并非命中注定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 Daniel Kruger 说,“对大多数人而言,物理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一生中的那些经历。”本文译自 LiveScience,由译者 amor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加州理工学院理论宇宙学家 Sean Carroll 说,虽然宇宙的奥秘至今没有完全解开,但科学最终会解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不会给神学留下任何生存余地。
Carroll 认为,近代神学的影响范围已经大幅缩水,物理学和宇宙学探索和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他认为超自然现象的发生概率,最终将缩小到零。但是,科学能最终解释一切吗?
宇宙初始状态
大量证据可以证明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确的,从温度极高,密度极高的状态,到目前温度和密度较低的状态经历了137亿年,已经收集的证据的采空区。宇宙学家可以模拟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到现在的过程,但之前的爆炸瞬间仍然是尚未解开的谜团。有些神学家曾试图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与“圣经”和其他宗教经文中描述的创世界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他们争辩说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为何无法解释,因为这是上帝安排的。
Carroll 认为,随着宇宙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最终将会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完整过程。
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制定整个宇宙工作原理,描述从亚原子到天文学的整个框架。量子引力理论被认为用可以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发生过程。一些宇宙学家提出了量子引力理论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宇宙大爆炸并不是时间的起点,而只是在永恒的宇宙的一个过渡阶段,”引用卡罗尔的话说,一种模型认为宇宙就像一个气球,用自己的气体不断充气和放气。可能事实上,时间没有开始,这使得传统的基因理论受到挑战[新理论认为,大爆炸实际上是一个过渡阶段]。
还有一些版本的量子引力理论则加入了一些神的元素,这些理论认为时间在宇宙大爆炸开始时就开始了。理论不仅描述了宇宙大爆炸的演变过程,同时解释了时间是如何开始的。因此,这些量子引力理论能自圆其说地完整地解释宇宙历史。但是理论还认为,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肯定有一些外在的因素,不可能完全自己产生。
平行宇宙
物理学家们发现,我们的宇宙中的许多物理常数,从暗能量的密度到电子的质量,都出奇地合适生命存在。这些常数只要稍作修改,宇宙就变得面目全非。“例如,如果中子的质量稍微大点(与质子的质量相比),氢就不会融合成氘,恒星将不可能存在”,Carroll 说。
神学家们往往抓住物理常数刚刚好的特点,以此表明,一定是上帝安排的。但是当代物理学却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种超自然的好运气。
某些版本的量子引力理论包括弦理论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只不过是无限多的宇宙中的一个,这些宇宙组成了多元宇宙。 在无限的宇宙中,有全系列的物理常数值,但只有一些宇宙的常数可以促成恒星,行星和生命的诞生,我们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幸运的宇宙中。
有些神学家反驳说,要解释我们宇宙的生命现象,上帝论比多元宇宙理论要简单得多。Carroll 的回应是:多元宇宙假设并不是对生命现象的复杂化解释。相反,它遵循的自然结果,是我们最好的,最巧妙的理论。
神真的存在吗?
神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宇宙存在的理由。 即使宇宙学家能够解释宇宙是如何开始的,以及为什么它支持生命的存在。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为什么生命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神。而 Carroll 认为,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也没有意义。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存在原因最根本的解释就是无法解释”,Carroll 写道。人们觉得这是无法让人满意的,因为它们不能把宇宙看作独一无二。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宇宙中的一切,并不需要再有一个外部解释。事实上,Carroll 认为,在成型的理论外面再包装另一层解释(即上帝)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从任何其他科学理论的标准来看,上帝的假设并没有说服力,Carroll 认为,上帝论有着科学以外的功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超自然信仰作为社会性的一部分,会促使人们遵守规则,死而后生的信仰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从理论物理学层面说,我们并非命中注定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 Daniel Kruger 说,“对大多数人而言,物理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一生中的那些经历。”本文译自 LiveScience,由译者 amor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Thursday, 16 August 2018
为什么三文鱼的肉是红色的?
三文鱼因为总吃浮游生物而含有很多虾青素:
从河螯虾(Astacus gammarus)外壳,牡蛎和鲑鱼 (三文鱼别称) 中发现的一种红色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与蛋白质结合而呈青、蓝色。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自然界虾青素是由藻类、细菌和浮游植物物产生的。一些水生物种,包括虾、蟹在内的甲壳类动物都食用这些藻类和浮游生物,然后把这种色素储存在壳中,于是它们的外表呈现红色。这些贝壳类动物又被鱼(三文鱼、鳟鱼、加利鱼)和鸟(火烈鸟,朱鹭)鸡、鸭捕食,然后把色素储存在皮肤和脂肪组织中。这就是三文鱼和其他一些动物呈现红色的原因。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也研究证实:天然红芯鸭蛋的红色成分也是天然虾青素。
从河螯虾(Astacus gammarus)外壳,牡蛎和鲑鱼 (三文鱼别称) 中发现的一种红色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与蛋白质结合而呈青、蓝色。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自然界虾青素是由藻类、细菌和浮游植物物产生的。一些水生物种,包括虾、蟹在内的甲壳类动物都食用这些藻类和浮游生物,然后把这种色素储存在壳中,于是它们的外表呈现红色。这些贝壳类动物又被鱼(三文鱼、鳟鱼、加利鱼)和鸟(火烈鸟,朱鹭)鸡、鸭捕食,然后把色素储存在皮肤和脂肪组织中。这就是三文鱼和其他一些动物呈现红色的原因。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也研究证实:天然红芯鸭蛋的红色成分也是天然虾青素。
Wednesday, 15 August 2018
如何预防触电?
一、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及影响因素
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电流通过人体,使部分或整个身体遭到电的刺激和伤害,引起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人体的外部受到电的损伤,如电弧灼伤、电烙印等。当人体处于高压设备附近,而距离小于或等于放电距离时,在人与带电的高压设备之间就会发生电弧放电,人体在高达3000℃,甚至更高的电弧温度和电流的热、化学效应作用下,将会引起严重的甚至可以死亡的电弧灼伤。电击则指人体的内部器官受到伤害,如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中枢,使心脏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坏,发生抽搐和痉挛,失去知觉等现象,也可能使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活动停止或大大减弱,而形成所谓假死。此时,若不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和其他医疗方法救护,人将不能复生。
人触电时的受害程度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人体的电阻、通过人体的电流值、电流的频率、电流通过的时间、电流在人体中流通的途径以及人的体质情况等因素有关,而电流值则是危害人体的直接因素。
二、 安全电流与安全电压
1、 安全电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一般以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即称为安全电流。安全电流又可发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容许安全电流,50~60Hz交流规定10mA(矿业等类的作业则规定6mA),直流规定50mA为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电时间的关系为:
Iac=10+10/t(0.03秒<=t<=10秒)
T──持续通电时间 秒
2、 安全电压
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体接触到一定电压的带电体后,其各部分不发生任何损害,该电压秒称为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来表示的。通常,低于40V的对地电压可视为安全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接触电压的限定值为50V,并规定在25V以下时,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有:42V、36V、24V、12V、6V、额定值五个等级,目前采用安全电压以36V和12V较多。发电厂生产场所及变电站等处使用的行灯一般为36V,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工作地点狭窄、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环境湿热场场所,如电缆沟、煤斗油箱等地,所用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V。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这些电压就是绝对安全的,如果人体在汗湿、皮肤破裂等情况不长时间触及电源,也可能发生电击伤害。
三、 人体触电方式
人体触电的基本方式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此外,还有人体接近高压电和雷击触电等。
1、 单相触电
是指人体站在地面或其他接地体上,人体的某部位触及一相带电体所引起的触电。它的危险程度与电压的高低、电网的中性点是否接地、每相对地电容量的大小有关,是较常见的一种触电事故。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三相四线制),低压用电设备的开关、插销和灯头以及电动机、电熨斗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如果其绝缘损坏,带电部分裸露而使外壳、外皮带电,当人体碰触这些设备时,就会发生单相触电情况。如果此时人体站在绝缘板上或穿绝缘鞋,人体与大地间的电阻就会很大,通过人体的电流将很小,这时不会发生触电危险。
2、 两相触电
是指人体有两处同时接触带电的任何两相电源时的触电。发生两相触电时,电流由一根导线通过人体流至另一根导线,作用于人体上的电压等于线电压,若线电压为380V,则流过人本的电流高达268mA,这样大的电流只要经过0.186s就可能致触电者死亡。故两相触电比单相触电更危险。
3、 跨步电压触电
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或当线路发生一根导线断线故障,并且导线落在地面时,故障电流就会从接地体或导线落地点流入大地,并以半球形向大地流散,距电流入地点越近,电位越高,距电流入地点越远,电位越低,入地点20M以外处,地面电位近似零。如果此时有人进入这个区域,其二脚之间的电位差就是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触电,称为跨步电压触电。人体承受跨步电压时,电流一般是沿着人的下身,即从脚到胯部到脚流过,与大地形成通路,电流很少通过人的心脏重要器官,看起来似乎危害不大,但是,跨步电压较高时,人就会因脚抽筋而倒在地上,这不但会使作用于身体上的电压增加,还有可能改变电流通过人体的路径而经过人体的重要器官,因而大大增加了触电的危险性。
因此,电业工人在平时工作或行走时,一定格外小心。当发现设备出现接地故障或导线断线落地时,要远离断线落地区;一旦不小心已步入断线落地区且感觉到有跨步电压时,应赶快把双脚并在一起或用一条腿跳着离开断线落地区;当必须进入断线落地区救人或排除故障时,应穿绝缘靴。
4、 接触电压触电
接触电压是指人站在发生接地短路故障设备的旁边,触及漏电设备的外壳时,其手、脚之间所承受的电压。由接触电压引起的触电称为接触电压触电。
在发电厂和变电所中,一般电气设备的外壳和机座都是接地的,正常时,这些设备的外壳和机座都不带电。但当设备发生绝缘击穿、接地部分破坏,设备与大地之间产生电位差时,人体若接触这些设备,其手、脚之间便会承受接触电压而触电。为防止接触电压触电,往往要把一个车间、一个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均单独埋设接地体,对每台电动机采用单独的保护接地。
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电流通过人体,使部分或整个身体遭到电的刺激和伤害,引起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人体的外部受到电的损伤,如电弧灼伤、电烙印等。当人体处于高压设备附近,而距离小于或等于放电距离时,在人与带电的高压设备之间就会发生电弧放电,人体在高达3000℃,甚至更高的电弧温度和电流的热、化学效应作用下,将会引起严重的甚至可以死亡的电弧灼伤。电击则指人体的内部器官受到伤害,如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中枢,使心脏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坏,发生抽搐和痉挛,失去知觉等现象,也可能使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活动停止或大大减弱,而形成所谓假死。此时,若不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和其他医疗方法救护,人将不能复生。
人触电时的受害程度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人体的电阻、通过人体的电流值、电流的频率、电流通过的时间、电流在人体中流通的途径以及人的体质情况等因素有关,而电流值则是危害人体的直接因素。
二、 安全电流与安全电压
1、 安全电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一般以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即称为安全电流。安全电流又可发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容许安全电流,50~60Hz交流规定10mA(矿业等类的作业则规定6mA),直流规定50mA为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电时间的关系为:
Iac=10+10/t(0.03秒<=t<=10秒)
T──持续通电时间 秒
2、 安全电压
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体接触到一定电压的带电体后,其各部分不发生任何损害,该电压秒称为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来表示的。通常,低于40V的对地电压可视为安全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接触电压的限定值为50V,并规定在25V以下时,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有:42V、36V、24V、12V、6V、额定值五个等级,目前采用安全电压以36V和12V较多。发电厂生产场所及变电站等处使用的行灯一般为36V,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工作地点狭窄、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环境湿热场场所,如电缆沟、煤斗油箱等地,所用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V。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这些电压就是绝对安全的,如果人体在汗湿、皮肤破裂等情况不长时间触及电源,也可能发生电击伤害。
三、 人体触电方式
人体触电的基本方式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此外,还有人体接近高压电和雷击触电等。
1、 单相触电
是指人体站在地面或其他接地体上,人体的某部位触及一相带电体所引起的触电。它的危险程度与电压的高低、电网的中性点是否接地、每相对地电容量的大小有关,是较常见的一种触电事故。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三相四线制),低压用电设备的开关、插销和灯头以及电动机、电熨斗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如果其绝缘损坏,带电部分裸露而使外壳、外皮带电,当人体碰触这些设备时,就会发生单相触电情况。如果此时人体站在绝缘板上或穿绝缘鞋,人体与大地间的电阻就会很大,通过人体的电流将很小,这时不会发生触电危险。
2、 两相触电
是指人体有两处同时接触带电的任何两相电源时的触电。发生两相触电时,电流由一根导线通过人体流至另一根导线,作用于人体上的电压等于线电压,若线电压为380V,则流过人本的电流高达268mA,这样大的电流只要经过0.186s就可能致触电者死亡。故两相触电比单相触电更危险。
3、 跨步电压触电
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或当线路发生一根导线断线故障,并且导线落在地面时,故障电流就会从接地体或导线落地点流入大地,并以半球形向大地流散,距电流入地点越近,电位越高,距电流入地点越远,电位越低,入地点20M以外处,地面电位近似零。如果此时有人进入这个区域,其二脚之间的电位差就是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触电,称为跨步电压触电。人体承受跨步电压时,电流一般是沿着人的下身,即从脚到胯部到脚流过,与大地形成通路,电流很少通过人的心脏重要器官,看起来似乎危害不大,但是,跨步电压较高时,人就会因脚抽筋而倒在地上,这不但会使作用于身体上的电压增加,还有可能改变电流通过人体的路径而经过人体的重要器官,因而大大增加了触电的危险性。
因此,电业工人在平时工作或行走时,一定格外小心。当发现设备出现接地故障或导线断线落地时,要远离断线落地区;一旦不小心已步入断线落地区且感觉到有跨步电压时,应赶快把双脚并在一起或用一条腿跳着离开断线落地区;当必须进入断线落地区救人或排除故障时,应穿绝缘靴。
4、 接触电压触电
接触电压是指人站在发生接地短路故障设备的旁边,触及漏电设备的外壳时,其手、脚之间所承受的电压。由接触电压引起的触电称为接触电压触电。
在发电厂和变电所中,一般电气设备的外壳和机座都是接地的,正常时,这些设备的外壳和机座都不带电。但当设备发生绝缘击穿、接地部分破坏,设备与大地之间产生电位差时,人体若接触这些设备,其手、脚之间便会承受接触电压而触电。为防止接触电压触电,往往要把一个车间、一个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均单独埋设接地体,对每台电动机采用单独的保护接地。
Tuesday, 14 August 2018
奶酪都是咸味的吗?有没有甜味的?
,超市里那硬的不是奶酪,那叫cheese,起司什么的中国名字发音差不多的都行。
奶酪是种北京小吃。用牛奶放在容器里烤出来的,有点像果冻那种半凝固的,而且原味是甜的。常见的有三元梅园的。
都管cheese叫奶酪可是以讹传讹,反正是混淆了这2种东西。
cheese都是咸的,只是有些会有甜味。但是再甜,它本质也是咸的。
首先,它起源于西方国家。cheese是就着面包吃的,或着就着红酒。所以就应该是咸的,或是以咸味为主。
其次,它的制作方法决定它是咸的。
传统制作方法是把牛奶或羊奶放在容器里静置。时间长了会有块状的,捞出来再浸在盐水里,最后再捞出来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经过几个月后便成为成品cheese。发酵时间长短不同味道也不同。时间越长味道越浓,越好吃。
现代的流水线上制作是省去了浸盐水,但最后要在发酵好的cheese上表面压上一层盐。包装好后,让它自己在库房里和货架上往里渗入咸味。
最后,国内超市里卖的没有正宗的cheese。什么光明3元的切片的都只有百分之几十的cheese成分。其他的国外品牌可能稍好,但不管什么味道,也都不好吃。正宗的也不会在一般的超市卖,哪怕它是国外集团的超市。如果你在北京,那么去燕莎,赛特,凯宾斯基,大饭店,买进口的。或者去使馆区的小卖店买新鲜的cheese,从一大块圆的上切给你。
好吃的没便宜的。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只能尝个新鲜而已。承受不了天天吃好吃的cheese。而且再好吃的,也是咸的。
我在澳洲,这里的一般人也承受不起天天吃好吃的cheese。也都是买一般点的,有点味道能佐餐就行了。
所以楼主,…… 明白了吧。表再追求好吃的cheese了吧。
如果真的喜欢奶制品,还有cheese的那一点甜味,推荐你去吃cheese cake. 十来块钱一块,西饼店里都有,也可以到咖啡馆里点。随便哪里的都差不多就那味,北京星巴克的我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来。
吃过凯宾斯基的,挺好吃,而且据说是北京最好吃的cheese cake。
-------
据说最好的是法国的羊奶cheese。发酵时间长,在处理和包装之前外面都是绿毛,切开里面也都是一小圈霉菌。闻着是臭的。
奶酪是种北京小吃。用牛奶放在容器里烤出来的,有点像果冻那种半凝固的,而且原味是甜的。常见的有三元梅园的。
都管cheese叫奶酪可是以讹传讹,反正是混淆了这2种东西。
cheese都是咸的,只是有些会有甜味。但是再甜,它本质也是咸的。
首先,它起源于西方国家。cheese是就着面包吃的,或着就着红酒。所以就应该是咸的,或是以咸味为主。
其次,它的制作方法决定它是咸的。
传统制作方法是把牛奶或羊奶放在容器里静置。时间长了会有块状的,捞出来再浸在盐水里,最后再捞出来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经过几个月后便成为成品cheese。发酵时间长短不同味道也不同。时间越长味道越浓,越好吃。
现代的流水线上制作是省去了浸盐水,但最后要在发酵好的cheese上表面压上一层盐。包装好后,让它自己在库房里和货架上往里渗入咸味。
最后,国内超市里卖的没有正宗的cheese。什么光明3元的切片的都只有百分之几十的cheese成分。其他的国外品牌可能稍好,但不管什么味道,也都不好吃。正宗的也不会在一般的超市卖,哪怕它是国外集团的超市。如果你在北京,那么去燕莎,赛特,凯宾斯基,大饭店,买进口的。或者去使馆区的小卖店买新鲜的cheese,从一大块圆的上切给你。
好吃的没便宜的。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只能尝个新鲜而已。承受不了天天吃好吃的cheese。而且再好吃的,也是咸的。
我在澳洲,这里的一般人也承受不起天天吃好吃的cheese。也都是买一般点的,有点味道能佐餐就行了。
所以楼主,…… 明白了吧。表再追求好吃的cheese了吧。
如果真的喜欢奶制品,还有cheese的那一点甜味,推荐你去吃cheese cake. 十来块钱一块,西饼店里都有,也可以到咖啡馆里点。随便哪里的都差不多就那味,北京星巴克的我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来。
吃过凯宾斯基的,挺好吃,而且据说是北京最好吃的cheese cake。
-------
据说最好的是法国的羊奶cheese。发酵时间长,在处理和包装之前外面都是绿毛,切开里面也都是一小圈霉菌。闻着是臭的。
Monday, 13 August 2018
植物可以进化成动物吗?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动、植物是由它们进化而来的。
就植物与动物出现的先后次序而言,是植物在先。
因为动物属于异养生物,要摄食其他生物而生存,如果没有植物存在,动物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只有极个别低等动物例外,如绿眼虫)。
而绝大多数植物属于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养活自己,对动物没有那种绝对的依赖性。
因为动物属于异养生物,要摄食其他生物而生存,如果没有植物存在,动物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只有极个别低等动物例外,如绿眼虫)。
而绝大多数植物属于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养活自己,对动物没有那种绝对的依赖性。
Sunday, 12 August 2018
极光是怎么产生的!
定义1:由于太阳粒子流轰击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的彩色发光现象, 常在高纬地区高空出现。
定义2:行星高磁纬地区大气中产生的彩色发光现象。外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沿行星固有磁场进入两磁极与高层大气的气体分子和原子碰撞,形成极光。
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而地球的极光,由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太阳风。这三者缺一不可。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经物理学家的试验和研究,证明了极光是由于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微粒所起的作用。在80-1200千米的高空大气层中,空气是非常稀薄的,极光就在那里发生。
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人们看到的极光,主要是带电粒子流中的电子造成的。而且,极光的颜色和强度也取决于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数量。用一个形象比喻,可以说极光活动就像磁层活动的实况电视画面。沉降粒子为电视机的电子束,地球大气为电视屏幕,地球磁场为电子束导向磁场。科学家从这个天然大电视中得到磁层以及日地空间电磁活动的大量信息。例如,通过极光谱分析可以了解沉降粒子束来源,粒子种类,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结构,地球磁场与行星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扰乱对地球的影响方式与程度等。
极光不但美丽,而且在地球大气层中投下的能量,可以与全世界各国发电厂所产生电容量的总和相比。这种能量常常搅乱无线电和雷达的信号。极光所产生的强力电流,也可以集结在长途电话线或影响微波的传播,使电路中的电流局部或完全“损失”,甚至使电力传输线受到严重干扰,从而使某些地区暂时失去电力供应。
【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场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当他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在北半球观察到的极光称北极光,南半球观察到的极光称南极光。也有科学家发现火星、木星上的极光。
极光按形态可分为: 匀光弧极光 射线式光柱极光 射线式光弧光带极光 帘幕状极光 极光冕
按观测的电磁波波段分为: 光学极光 无线电极光
按激发粒子类型可分为: 电子极光 质子极光
按发生区域可分为: 极光带极光 极盖极光 中纬极光红弧
定义2:行星高磁纬地区大气中产生的彩色发光现象。外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沿行星固有磁场进入两磁极与高层大气的气体分子和原子碰撞,形成极光。
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而地球的极光,由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太阳风。这三者缺一不可。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经物理学家的试验和研究,证明了极光是由于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微粒所起的作用。在80-1200千米的高空大气层中,空气是非常稀薄的,极光就在那里发生。
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人们看到的极光,主要是带电粒子流中的电子造成的。而且,极光的颜色和强度也取决于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数量。用一个形象比喻,可以说极光活动就像磁层活动的实况电视画面。沉降粒子为电视机的电子束,地球大气为电视屏幕,地球磁场为电子束导向磁场。科学家从这个天然大电视中得到磁层以及日地空间电磁活动的大量信息。例如,通过极光谱分析可以了解沉降粒子束来源,粒子种类,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结构,地球磁场与行星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扰乱对地球的影响方式与程度等。
极光不但美丽,而且在地球大气层中投下的能量,可以与全世界各国发电厂所产生电容量的总和相比。这种能量常常搅乱无线电和雷达的信号。极光所产生的强力电流,也可以集结在长途电话线或影响微波的传播,使电路中的电流局部或完全“损失”,甚至使电力传输线受到严重干扰,从而使某些地区暂时失去电力供应。
【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场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当他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在北半球观察到的极光称北极光,南半球观察到的极光称南极光。也有科学家发现火星、木星上的极光。
极光按形态可分为: 匀光弧极光 射线式光柱极光 射线式光弧光带极光 帘幕状极光 极光冕
按观测的电磁波波段分为: 光学极光 无线电极光
按激发粒子类型可分为: 电子极光 质子极光
按发生区域可分为: 极光带极光 极盖极光 中纬极光红弧
Saturday, 11 August 2018
为什么狗有时候会狼叫?
狗祖先起源于狼,同属于犬科动物,虽然已经进化为两个物种,但同时也保留了某些相似特性。比如最常见的:用尿液标记领地和嚎叫。动物进化学没有研究过,仅以我的经验总结一下。
什么狗狗会嚎叫?同尿尿标记领地不同,嚎叫不是每种狗狗都会有的表现,我们认识的狗狗绝大多数都是吠叫,所有很多人见到狗嚎会很好奇。只有某些基因上更接近于狼的狗狗才有嚎的表现。常见的有:
1.天生爱嚎:阿拉斯加和哈士奇是最爱嚎叫的两种狗狗,
2.会吠也会嚎:萨摩耶大部分是吠叫、偶然会嚎叫,
3.后天学会了嚎:其他有些狗狗(我见过的有阿富汗)本身不会嚎,和哈士奇合养,也学会了嚎。(同时,阿拉斯加也学会了吠)
什么时候会嚎叫?
1.绝大多数嚎叫都是发生在狗狗独处封闭室内的时候,比较孤独或者想冲出束缚呼唤主人。
2.母犬呼唤不知去向的幼犬,现在家庭饲养为主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见。
3.还有人说公犬求偶,高兴等也有嚎叫表现。不管怎样都是狗狗情感沟通的方式。嚎叫有什么坏处?狗狗情感表达的方式,或发泄、或高兴、或祈求、或渴望,狗狗正常生理特征,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坏处,那只能说嚎叫通常发生在夜里、持续时间长、传播距离远,会收到邻居投诉。
什么狗狗会嚎叫?同尿尿标记领地不同,嚎叫不是每种狗狗都会有的表现,我们认识的狗狗绝大多数都是吠叫,所有很多人见到狗嚎会很好奇。只有某些基因上更接近于狼的狗狗才有嚎的表现。常见的有:
1.天生爱嚎:阿拉斯加和哈士奇是最爱嚎叫的两种狗狗,
2.会吠也会嚎:萨摩耶大部分是吠叫、偶然会嚎叫,
3.后天学会了嚎:其他有些狗狗(我见过的有阿富汗)本身不会嚎,和哈士奇合养,也学会了嚎。(同时,阿拉斯加也学会了吠)
什么时候会嚎叫?
1.绝大多数嚎叫都是发生在狗狗独处封闭室内的时候,比较孤独或者想冲出束缚呼唤主人。
2.母犬呼唤不知去向的幼犬,现在家庭饲养为主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见。
3.还有人说公犬求偶,高兴等也有嚎叫表现。不管怎样都是狗狗情感沟通的方式。嚎叫有什么坏处?狗狗情感表达的方式,或发泄、或高兴、或祈求、或渴望,狗狗正常生理特征,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坏处,那只能说嚎叫通常发生在夜里、持续时间长、传播距离远,会收到邻居投诉。
Friday, 10 August 2018
从恐龙时代活到现在的动物都有什么?
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有:鸭嘴兽、刺食蚁兽、针鼹。
恐龙时代的爬行动物:蛇、蜥蜴、鳄鱼。其中鳄鱼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约2.4亿年。生活在今天的鳄鱼有23种,包括短吻鳄,美洲鳄和凯门鳄等等。中生代的鳄鱼通常比现今的鳄鱼更大。
恐龙时代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蝾螈、蚓螈
恐龙同时期的海洋动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 有孔虫类,它们是带壳的单细胞生物
* 棘皮类动物,包括海星,海胆,海参
* 身体柔软、带壳的软体动物
蛤,蜗牛,龙虾,螃蟹和虾也在K-T事件中存活下来,最终成了海洋食肉动物的口中食,人类的盘中餐。在第一只陆生恐龙在地面奔跑之前,鲨鱼就已经在海洋里生活了很久。时至今日,它们仍是海洋中最出名的食肉动物。
今天的八目鳗类鱼和七鳃鳗与已经灭绝的甲胄鱼类很相似。不过,可以追溯到中生代的海洋生物中,最有名的还要数腔棘鱼,它们是水生肉鳍类动物的唯一幸存者。肉鳍鱼是叶鳍、硬骨鱼类。当然,世界上还有许多肉鳍类动物生存,不过它们早在中生代之前就已分化出来,变成了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
恐龙时代的爬行动物:蛇、蜥蜴、鳄鱼。其中鳄鱼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约2.4亿年。生活在今天的鳄鱼有23种,包括短吻鳄,美洲鳄和凯门鳄等等。中生代的鳄鱼通常比现今的鳄鱼更大。
恐龙时代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蝾螈、蚓螈
恐龙同时期的海洋动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 有孔虫类,它们是带壳的单细胞生物
* 棘皮类动物,包括海星,海胆,海参
* 身体柔软、带壳的软体动物
蛤,蜗牛,龙虾,螃蟹和虾也在K-T事件中存活下来,最终成了海洋食肉动物的口中食,人类的盘中餐。在第一只陆生恐龙在地面奔跑之前,鲨鱼就已经在海洋里生活了很久。时至今日,它们仍是海洋中最出名的食肉动物。
今天的八目鳗类鱼和七鳃鳗与已经灭绝的甲胄鱼类很相似。不过,可以追溯到中生代的海洋生物中,最有名的还要数腔棘鱼,它们是水生肉鳍类动物的唯一幸存者。肉鳍鱼是叶鳍、硬骨鱼类。当然,世界上还有许多肉鳍类动物生存,不过它们早在中生代之前就已分化出来,变成了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
Thursday, 9 August 2018
为什么摩托车转弯是倾斜车身不是转龙头?
因为摩托车(或者说所有两轮车辆)的轮胎和汽车的不一样,摩托车是椭圆的,而汽车是方的(纵截面),所以,摩托车在转向的时候更多的是依靠重心的调整而不是龙头的转动。过弯速度越快,车身倾斜的就越厉害。这就是所谓的压弯。在摩托车赛中,由于车速极快,所以转向时要将车身最大限度的倾斜。能做到这一点,除了高速过弯产生的离心力外,还有车手高超的技术和摩托车轮胎优秀的抓地力。因此,一般人用一般摩托车轮胎,没有经过训练。这样压弯的结果就是一个字——摔!(1)--没有合理的倾斜度就不能转弯谁都知道摩托车转弯时,车身不倾斜是不行的,这是为什么呢?摩托车有二个车轮。在转弯时,由于车体向外倾斜,产生的离心力,就要发生侧滑甚至导致横向翻车事故。所以,你必须和车体一起适度地向轮胎接地点的内侧移动重心,用以克服离心力,保持横向稳定性。第二个理由,是由于转弯行驶时,车轮产生了一种“倾斜力”。当转弯时,车轮对路面呈一种倾斜的运动状态,于是就产生了向倾斜方向的“倾斜力”,这就是“车轮外侧轴向力”。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摩托车转弯时,不论车体怎样倾斜,如果前后车轮都在一条直线上,两个车轮的外侧轴向力就会在车架中相互抵消,那么车体就不 能转弯了。但是,作为交通工具的摩托车,只要车体倾斜,前车轮就会自动地转向一侧,就如同在自动操纵车轮一样。在前后车轮外侧轴向力的作用下,再加上你稍 微加到操纵车把上的力--就如同汽车打方向盘一样,摩托车 终于顺利地转弯了。
顺着前车轮的自然运动,稍加力给车把(甚至不必用眼睛看着车把),车就会顺利转弯了,而且,并不是你有意识地 去操纵车把。确切地说,应该是:“不要操纵”。当然,在低速行驶时,即使有意识地操纵,只要不操纵过度也是可以的。因为这种操纵,只不过是作为一点点的辅 助,稍微给点力而已。当然,也有在高速转弯时操纵车把的,那是赛车手的一种高超驾驶技巧。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来,讲讲转弯时的基本姿势吧。那就是用下半身支持着上半身,手腕自由放松。如果上半身硬梆梆地压着摩托车,使车倾斜,而且腕部和肩 部又不能放松,就如同将车把固定了一般,哪还能使车把自由地向内侧转动呢!前轮不能转向内侧,摩托车哪能转弯!转弯不成,就硬性让摩托车倾斜,这当然是危 险的。你必须清楚,让车把能自由地转动,只是一种很微小的动作,目的在于获得车体的平衡。如果没有这种平衡,车就会失去稳定性。对这种不稳定性,人们都有 一种特殊的敏感,所以都害怕不稳定。何止是害怕,这的确是一种危险!
顺着前车轮的自然运动,稍加力给车把(甚至不必用眼睛看着车把),车就会顺利转弯了,而且,并不是你有意识地 去操纵车把。确切地说,应该是:“不要操纵”。当然,在低速行驶时,即使有意识地操纵,只要不操纵过度也是可以的。因为这种操纵,只不过是作为一点点的辅 助,稍微给点力而已。当然,也有在高速转弯时操纵车把的,那是赛车手的一种高超驾驶技巧。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来,讲讲转弯时的基本姿势吧。那就是用下半身支持着上半身,手腕自由放松。如果上半身硬梆梆地压着摩托车,使车倾斜,而且腕部和肩 部又不能放松,就如同将车把固定了一般,哪还能使车把自由地向内侧转动呢!前轮不能转向内侧,摩托车哪能转弯!转弯不成,就硬性让摩托车倾斜,这当然是危 险的。你必须清楚,让车把能自由地转动,只是一种很微小的动作,目的在于获得车体的平衡。如果没有这种平衡,车就会失去稳定性。对这种不稳定性,人们都有 一种特殊的敏感,所以都害怕不稳定。何止是害怕,这的确是一种危险!
Wednesday, 8 August 2018
最大的机场-----------达拉斯-沃斯堡国际机场
距离洛杉矶市20公里,他是太平洋上的航空枢纽,平均不到2分钟就有一班航班起降的频率使得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 达拉斯-沃斯堡国际机场是全球唯一拥有七条飞机跑道的机场,就占地面积而言,达拉斯-沃斯堡机场是全美第2大及世界第4大机场,面积达到18076 英亩(7315公顷),仅次于丹佛国际机场。
Tuesday, 7 August 2018
太阳存在多少年了?
阳光发出很大的能量已经很久了。地质学家估计,太阳已经发光了50亿年。这样大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太阳还可以再燃烧多久呢?
古代的人类,曾经认为太阳是正在熊熊燃烧着的一堆煤。虽说太阳的质量很大,但如果太阳真的在燃烧煤或油,根据每天消耗的能量,它只能烧五年就完了,那么太阳早应该熄火黑暗了。太阳能燃烧这么久,曾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原子物理学揭示了太阳释放能量的本质。原来,太阳及天上所有的恒星都是在用聚变原子能。氢元素是宇宙中最普通的物质。太阳现在还有很多氢气,正在聚变成为氦的过程中,太阳自己的引力将聚合氢原子过程集中起来,在太阳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氢就可聚合成较重的氦。有一部分氢变成能,成为热与光照向各方。
估计再过50亿年,太阳的大部分氢会聚合成较重的氦,氦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聚合成碳,因氦较重,其引力会更强,使太阳中心压力加高,当气体压力增高时,按气体定律,温度就会自动提高,当太阳大部分是氦时,其中心温度会增高到现在的10倍,达到一亿度时,氦就聚合成更重的碳,然后因引力会产生更高的温度而将碳聚合成氮。如此重演累进到氧等更重的物质,一直到铁,在高温中,所有物质都成为气体。
当太阳的氦开始聚合时,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氦原子弹而爆炸,使直径扩大100多倍。 因膨胀过大,其表面温度反而会降低,使太阳表面前颜色从现在的高温白色变成低温的红色,成为一颗“红巨星”。
如一颗恒星有与太阳相同的质量,原子聚合会顺序成为较重的物质直到铁,聚合成铁所消耗的能与产生的能是相当的,所以并没有多余的能发生。一旦太阳没有热能来源时,它会开始冷却缩小,缩到最后会使太阳中心具有很高的压力。高到将原子外层电子壳压溃了,使电子不再在核子外旋转,电子与核子成为没有规则结构的高密度混合物,这时太阳就成为一颗“白矮星”,以后渐渐冷却暗淡,成为“黑矮星”。至此,太阳的活动就彻底结束了。
如果一颗恒星有10倍太阳的质量,聚合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得很快而引起“超新星爆炸”,大爆炸的中心会形成一个密度极高的中子星。如果一颗恒星有太阳30倍以上的质量,大爆炸的中心则有可能形成一个黑洞。
当太阳成为一颗红巨星时,外表直径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倍。 从地球上看,白天太阳几乎占满了天空。这情形是很吓人的。虽然太阳表面温度低了一些,但因太阳面积增大几万倍,离地球又近,太阳照到地球上的能量过多使地面太热了,地面的水变成蒸汽,海洋成为沙漠,我们不可能在此生存了。估计50亿年后,太阳会变成可怕的红巨星,这就是世界的末日。
那时我们如何逃生呢?唯一的生路,就是寻找新的“太阳”,移民到太阳系以外适合我们生存的行星上去。所幸的是我们银河系就有1000亿个发亮的恒星。每一恒星附近常有好几个行星。太阳是一颗普通大小的恒星,在离银河系中心四分之三的外围中。宇宙中至少有1000亿个不同的银河系。有的还没有被发现呢。宇宙大极了,几乎是有无限大的空间和资源。宇宙中的行星多得难以计算,我们的机会不少。想必那时人类的宇航科技应该是高度发达的,这项“外星移民”工程必将能够实现。
古代的人类,曾经认为太阳是正在熊熊燃烧着的一堆煤。虽说太阳的质量很大,但如果太阳真的在燃烧煤或油,根据每天消耗的能量,它只能烧五年就完了,那么太阳早应该熄火黑暗了。太阳能燃烧这么久,曾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原子物理学揭示了太阳释放能量的本质。原来,太阳及天上所有的恒星都是在用聚变原子能。氢元素是宇宙中最普通的物质。太阳现在还有很多氢气,正在聚变成为氦的过程中,太阳自己的引力将聚合氢原子过程集中起来,在太阳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氢就可聚合成较重的氦。有一部分氢变成能,成为热与光照向各方。
估计再过50亿年,太阳的大部分氢会聚合成较重的氦,氦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聚合成碳,因氦较重,其引力会更强,使太阳中心压力加高,当气体压力增高时,按气体定律,温度就会自动提高,当太阳大部分是氦时,其中心温度会增高到现在的10倍,达到一亿度时,氦就聚合成更重的碳,然后因引力会产生更高的温度而将碳聚合成氮。如此重演累进到氧等更重的物质,一直到铁,在高温中,所有物质都成为气体。
当太阳的氦开始聚合时,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氦原子弹而爆炸,使直径扩大100多倍。 因膨胀过大,其表面温度反而会降低,使太阳表面前颜色从现在的高温白色变成低温的红色,成为一颗“红巨星”。
如一颗恒星有与太阳相同的质量,原子聚合会顺序成为较重的物质直到铁,聚合成铁所消耗的能与产生的能是相当的,所以并没有多余的能发生。一旦太阳没有热能来源时,它会开始冷却缩小,缩到最后会使太阳中心具有很高的压力。高到将原子外层电子壳压溃了,使电子不再在核子外旋转,电子与核子成为没有规则结构的高密度混合物,这时太阳就成为一颗“白矮星”,以后渐渐冷却暗淡,成为“黑矮星”。至此,太阳的活动就彻底结束了。
如果一颗恒星有10倍太阳的质量,聚合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得很快而引起“超新星爆炸”,大爆炸的中心会形成一个密度极高的中子星。如果一颗恒星有太阳30倍以上的质量,大爆炸的中心则有可能形成一个黑洞。
当太阳成为一颗红巨星时,外表直径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倍。 从地球上看,白天太阳几乎占满了天空。这情形是很吓人的。虽然太阳表面温度低了一些,但因太阳面积增大几万倍,离地球又近,太阳照到地球上的能量过多使地面太热了,地面的水变成蒸汽,海洋成为沙漠,我们不可能在此生存了。估计50亿年后,太阳会变成可怕的红巨星,这就是世界的末日。
那时我们如何逃生呢?唯一的生路,就是寻找新的“太阳”,移民到太阳系以外适合我们生存的行星上去。所幸的是我们银河系就有1000亿个发亮的恒星。每一恒星附近常有好几个行星。太阳是一颗普通大小的恒星,在离银河系中心四分之三的外围中。宇宙中至少有1000亿个不同的银河系。有的还没有被发现呢。宇宙大极了,几乎是有无限大的空间和资源。宇宙中的行星多得难以计算,我们的机会不少。想必那时人类的宇航科技应该是高度发达的,这项“外星移民”工程必将能够实现。
Monday, 6 August 2018
经常吃糯米饭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吃多了不容易消化,肚子涨得难受! 而且糯米含糖量高,容易引起糖尿病的,不适合每天都有吃的 糯米的脂肪含量高 不适合常常吃 糯米很有营养,糯米主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及钙、磷、铁等物质。在米粒中各种营养成分分布是不均匀的。除淀粉外,其他营养成分大多在米粒的胚芽和外膜内。如将米粒碾得越碎越精,那么大部分胚芽和外膜都将碾掉,米粒只剩下一个白心,营养成分的损失也就越大。同样,糯米食前久洗久汰,米粒外膜下的养分也将丧失的越多可是滋补佳品呢! 不过糯米饭不容易消化,如果消化不好的人一次别吃多了。很抗饿呢!因为糯米是粘米,比我们平时吃的米饭更难消化和吸收. 所以早餐还是应该吃些营养丰富,易吸收的食物较佳!
Sunday, 5 August 2018
鱼为什么会从鱼缸里跳出来 ?
1、有些品种的鱼,喜欢跳跃。如锦鲤,热带鱼里的红箭、云燕、丽鱼等。
养这些鱼,需要有拦护网等遮挡设备,否则,跳出鱼缸,是迟早的事。
2、鱼儿跳缸的时间,通常有:
受到惊吓,如鱼缸被震动;附近有巨响声;换水捞鱼等。
天气闷热,鱼儿缺氧。
病菌侵袭,鱼儿身体不适。
混养的鱼中,有喜欢咬食其它鱼鳍、鱼尾的凶猛型鱼。如某些种类的清道夫、小鲨鱼等。
3、解决方法:
金鱼基本上不会跳缸,可以选择养金鱼。
养其他种类的鱼,要买几本书,了解它们的基本生活特性。区分是否适合混养,是否容易跳缸,然后,在品种搭配、设备配置等方面,做出正确选择。
改善供氧条件,增强养鱼技巧。
养这些鱼,需要有拦护网等遮挡设备,否则,跳出鱼缸,是迟早的事。
2、鱼儿跳缸的时间,通常有:
受到惊吓,如鱼缸被震动;附近有巨响声;换水捞鱼等。
天气闷热,鱼儿缺氧。
病菌侵袭,鱼儿身体不适。
混养的鱼中,有喜欢咬食其它鱼鳍、鱼尾的凶猛型鱼。如某些种类的清道夫、小鲨鱼等。
3、解决方法:
金鱼基本上不会跳缸,可以选择养金鱼。
养其他种类的鱼,要买几本书,了解它们的基本生活特性。区分是否适合混养,是否容易跳缸,然后,在品种搭配、设备配置等方面,做出正确选择。
改善供氧条件,增强养鱼技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