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沙丁鱼为细长的银色小鱼,背鳍短且仅有一条,无侧线,头部无鳞;体长约15~30公分(6~12吋)。密集群息,沿岸洄游,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主要在春季产卵,卵和几天后孵化的幼鱼在变态为自由游泳的鱼前一直随水漂流。
生活习性编辑
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它们游泳迅速,通常栖息于中上层,但秋、冬季表层水温较低时则栖息于较深海区。多数沙丁鱼的适温在20~30℃左右,只有少数种类的适温较低,如远东拟沙丁鱼的适温为8~19℃。沙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因鱼种、海区和季节而 异,成鱼和幼鱼也有不同。如金色小沙丁鱼成鱼主要摄食浮游甲壳类(包括桡足类、短尾类幼体、端足类和糠虾),也摄食硅藻;幼鱼除摄食浮游甲壳类幼体外,也食硅藻和甲藻类。金色小沙丁鱼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秋、冬季成鱼栖于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沿海水温升高鱼群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仔、幼鱼化后在沿海索饵成长,夏季逐渐随南海暖流向北洄游。秋季表层水温下降,遂向南洄游。至10月以后鱼体已成长至150毫米以上时,由于沿海水温降低而逐渐转栖于较深海区。
生长繁殖
小沙丁鱼属在1龄或2龄开始性成熟,春、夏季为生殖期。怀卵量随种类和个体大小而有变化,多半在10万粒以下。卵球形,浮性,成熟卵径约0.6~0.9毫米,初仔鱼长约2.3毫米。
远东拟沙丁鱼是沙丁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种。分布于日本近海,可分为4个群系,即太平洋群系、日本海群系、足褶群系和九州群系,其中以前两个群系较大。远东拟沙丁鱼的产卵场位于日本诸岛的近海,黑潮和沿岸水交汇的海域,但各海区、各群系的资源量及主要产卵场位置时有变化。怀卵量通常为27000~84000粒,产卵适温12~19℃。生殖在半夜进行。在17.5℃水温下,受精卵经56小时孵化。孵化期和仔鱼期的死亡率甚高,受精卵在孵化时已死亡70%,到受精后约50余日(仔鱼全长约17毫米)时存活率不到1‰。仔、稚鱼期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无节幼虫。稚鱼至幼鱼期逐渐增加植物性饵料(硅藻等),但主要饵料还是浮游动物。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生长的幼鱼长大到8厘米以上时于夏、秋季(6~10月)北上进行索饵洄游,秋季北方水冷,又逐渐南下。2龄达到性成熟,体长约212毫米,体重约116克。
分布范围
沙丁鱼属仅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1种,又分成欧洲沙丁鱼(S.pilchardus pilch-ardus,主要分布于欧洲沿海和非洲西北岸)和地中海沙丁鱼(S.pilchardus sardina,主要分布于地中海)2个亚种。
拟沙丁鱼属共有5种,即: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melanosticta,分布于日本本州东部、九州西南部、日本海和对马海峡,在黄海北部有时也可捕到)、加州拟沙丁鱼(S.coerulea,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和加拿大西部)、南美拟沙丁鱼(S.saax,产于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沿海)、澳洲拟沙丁鱼(S.neopilchardus,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南非拟沙丁鱼(S.ocellata,分布于非洲南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等地沿海)。
小沙丁鱼属种类最多,共有20余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各海区的就有16种,如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iceps)、金色小沙丁鱼(S. au-rita)、鳞小沙丁鱼(S.fimb-riata)等;太平洋东部有3种,即艮带小沙丁鱼(S.sto-lifera)、巴拿马小沙丁鱼(S.thrissina)和大眼小沙丁鱼S.macrophthalmus);大西洋西部也有3种,即金色小沙丁鱼、巴西小沙丁鱼(S.brasiliensis)和百慕大小沙丁鱼(S.pinnula);大西洋东部有4种,即金色小沙丁鱼、马德拉小沙丁鱼(S.maderensis)、厄巴小沙丁鱼(S.eb-a)和喀麦隆小沙丁鱼(S.cameronensis)。中国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约10余种,以金色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S.jussieu)产量较高。中国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约10余种,以金色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产量最高。沙丁鱼体延长、侧扁。腹部具棱鳞,体被圆鳞,无侧线。
沙丁鱼属(Sardina) 集群性洄游鱼类。分布于东北大西洋、地中海沿岸,中国不产。
中国东南沿海拥有的丰富的沙丁鱼类资源是拟沙丁鱼属中的远东拟沙丁鱼,略有不同。适合广东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硅藻等,因鱼种、海区和季节而异。金色小沙丁鱼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秋、冬季成鱼栖息于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向近岸作生殖洄游。
由于沙丁鱼在晚间会被光亮吸引,所以捕捞者一般采用灯光围网、流刺网、大拉网和定置网等捕捞。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但放一条鲶鱼进去,死亡率会降低很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