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亚大陆出现的欧洲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国低温等极寒天气,是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链。大气环流是大气中热量、动量、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形势变化是气候异常的重要标志。
当前席卷欧洲的严寒天气是由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造成的。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阻碍了暖空气西进,导致欧洲地区温度骤降。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地中海的暖湿气流在东南欧上空交汇,给这一地区带来大量降雪。造成欧亚极寒天气的大气环流异常的成因十分复杂,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主要因素有北极涛动、全球气候变暖、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等。
因素一:北极涛动
北极涛动是一个气候概念,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北极极地中心被低气压控制,极地上空常年存在一个巨大的冷性涡旋,并被周围的高气压包围着,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这种“南高北低”的态势称为北极涛动正位相。这种情况下,冷空气被限制在极地范围,因此在冬天也感觉不到那么冷。
但当北极涛动正位相逐步减弱,开始向负位相发展时,“南高北低”逐渐转为“南低北高”,北极极地中心逐渐被高气压控制,之前一直限制在极地范围的冷空气就被排挤南下,给所经过的地区带来寒潮天气。
今年冬天,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北极的冷空气向中高纬地区迅速扩散,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建立,促使西伯利亚高压加强。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侵袭欧洲、中国、日本,而暖空气则北上北极地区,出现了“南寒北暖”的局面。
同时,我国南方、日本及西北大西洋上空被异常气旋性环流所控制,有利于西太平洋水汽向我国南方和日本一带输送,与北方的强盛冷空气汇合形成日本暴雪及我国南方严重的低温阴雨。
因素二: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北冰洋海冰的溶解消退也是造成反常天气的原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北极海冰的减少会影响俄罗斯以北上空高压天气系统的发展,将北极和西伯利亚的寒风带到欧洲和不列颠群岛。
国外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已证实,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的发展之间存在关系,后者影响着南部低纬度地区的气流模式。随着海冰减少,大量的热量从海中释放到寒冷的空气中并导致空气升温。升温的空气使气压不稳定并改变北极与其以南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异,最终导致气流模式的改变。
因素三: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一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比如2008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就在其影响下,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暴雪、冰冻袭击。
“拉尼娜”源于局部海洋温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深远影响,而大气环流又是影响气候风貌的重要因素。
中国虽然不是受“拉尼娜”影响的核心地区,但是这种大范围内气候的改变使中国也难以置身事外。“拉尼娜”发生时,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使得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到了冬季,“拉尼娜”现象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有利于中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造成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
2012年正是“拉尼娜”年,即发生拉尼娜现象的年份。自入冬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同时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有利于海陆热力差异加大,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导致中国及日韩一带气温偏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