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4 April 2015

蚊香的由来

 蚊香的历史沿革
  蚊子是中国人民非常讨厌的一种“吸血虫”,人们对这种虫子之厌恶由来已久。蚊香出现的具体时间还不太清楚。大约汉代开始有真正的烧香,因为汉代出现了香炉。此外,史籍记载,汉代曾有通过焚烧“月至香”以“避疫”的记载。蚊香随着材质的变化,功能也在扩大,因而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以“驱蚊”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原始的蚊香出现在宋代; “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这应当是较早的“蚊香”,其所使用的主要原料雄黄,雄黄是硫化砷矿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广泛的杀虫剂。尽管中国古代已经有蚊香,但进行技术革新并使之进行工业化商品生产是由外国人首先进行的。
  1849年,有个英国园艺学者在从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于气候炎热潮湿,他和随从都被蚊子叮得整夜无法合眼。后来他的随从购买了一些当地人使用的一种蚊香,这种蚊香对驱杀蚊虫很有效。后来他把这一信息带回欧洲后,引起西方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询问他这种蚊香是由何种物质所合成。后来,他在浙江定海了解该蚊香的配方,发现此种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后来,日本一个青年窃取了这个技术,把艾草硫磺碾碎成粉,卷成盘式以增加燃烧时间,加入菊酯以增加药效,此种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成分
  一般蚊香的成份有:有机磷类(敌百虫/毒死蜱/害虫敌)、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混灭威)。
  棒棒香的载体是艾叶粉、碳粉、木屑粉等,所使用的成分为菊酯类(氯氟醚菊酯/氯氰菊酯/丙炔菊酯/丙烯菊酯/ES生物菊酯)
  其中有机磷类毒性最大,菊酯类毒性最弱,为微毒;
  制造原理
  棒棒蚊香的加药原理,第一次是将杀虫剂(除虫菊精)吸入木屑中,利用高温蒸发出杀虫剂,第二次表面喷涂,利用热气扩散菊酯。
  杀灭原理
  棒棒香的杀灭原理是利用高温燃烧作用,将耐高温的药物缓缓释放到空气中,使蚊子失去方向感;同时经过表面喷涂,将不耐高温的菊酯类产品经过熏蒸的扩散,将蚊子击落。所以在燃烧过程中杀灭效果大于驱蚊效果;燃烧完全后,因墙壁屋顶等罅隙中仍然残留小颗粒药物,故驱蚊效果大于杀蚊效果。一般药效可维持6——8小时。
  使用事项
  一、睡前半小时,是使用棒香的好时机。使用时门窗开放,人及宠物都要离开。
  二、棒香最好放在户外使用,比如居家周围、门口或空气流通的区域。傍晚时分、天黑前点蚊香驱蚊效果最佳。
  三、为了安全起见,点燃的蚊香最好不要放在头部附近,以减少烟雾的吸入。
  四、使用者在涂抹花露水后,短时间内不要点燃蚊香,因为花露水酒精含量较高,容易造成火灾及烧伤。
  五、棒香可以采取分段使用法,燃烧5—10分钟后,转移到另外房间继续使用,不需要整夜或长时间燃烧,避免造成污染和浪费。
  夏季驱蚊最好采用安全天然的方法,比如用蚊帐或纱窗把蚊子隔绝在外;或者在卧室内放置几盒开盖的清凉油和风油精。
  婴儿使用
  1、小宝宝身体器官尚处于发育中,采取自然避护蚊虫叮咬的方法最可靠,在宝宝起居室安装纱门和纱窗,床上放置蚊帐。
  2、使用蚊香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使用量应符合要求;点燃的蚊香后,宝宝要离开房间;熄灭蚊香十分钟后才让宝宝回房间,并保持一定的通风。
  3、给房间喷洒气雾剂或喷雾剂时,应让宝宝先到别处,待喷洒完毕,先打开门窗通风10分钟左右后再让宝宝回到室内。
  4、驱蚊我们原则上倡导“低毒有效”,即不一定非要灭蚊,而是用药物使它不再具有叮咬人的能力即可。[1]
  中毒急救
  1.若正常使用,无不良反应。不当使用,若过量吸入,应移至空气流通处。
  2.若不慎误食,喝大量开水,并到医院就医。
  3.若不慎入眼,用大量清水洗眼睑,严重的就医。
  贮存运输
  1.蚊香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通风、防雨处。
  2.远离火源和热源。
  3.勿与食物、饮料、种子,以及易燃易爆品、饲料等混合贮存或运输。
  4.置于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5.运输时或使用时不要剧烈震荡,以免断裂。



来自:中国China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