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6 April 2015

包子的由来

国传统食品之一,价格便宜、实惠。包子通常是用面做皮,用菜、肉或糖等做馅儿。不带馅的则称作馒头。在江南的有些地区,馒头与包子是不分的,他们将带馅的包子称作肉馒头。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常用馅心为肉、芝麻、豆沙、干菜肉等,出名的有广东叉烧包、上海灌汤包。中国的面相学也有包子脸之说。
关于“馒头” 和“包子”的来历,世间流传着二种说法,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不能改变我们对于“包子”这种美食的喜爱。
据相传,就在孔明诸葛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率军进军西南, 去征讨孟获,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 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时,其时间正值农历五月间,即诸葛亮<<出师表>>,“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农历五月间,夏季炎 热了,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不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 毒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万万没有料到出现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 较多。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经过苦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 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头形状蒸熟了, 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残废和患病者,这样一来,泸水 周围百姓们,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由此开始,生活中,人们不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 成由“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 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
然而,更有趣的是“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 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 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 诗亦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 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 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 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唐代“毕罗”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内有馅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说是波斯传入的一种馒头(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时,毕罗就传入中国,唐代,毕罗品种较多,有“樱桃毕罗”“天花毕罗”“蟹黄毕罗”宋代有“太平毕罗”《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馅经炉烤的“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羊肝毕罗”等。
从南北朝到清朝。毕罗在中国经历了1100多年。最后消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毕罗是一种带馅的胡饼。最终,可能是外语说着不顺口,汉语取代为烧饼,一个真正的好产品,会逐步演变、适应社会而保留下来,淘汰的只是那些不顺口的名字。
唐代称为“面”的食品,并不是现在的面条。而是糕饼、馒头之类。如《清异录》中“玉尖面”是熊肉和鹿肉蒸制而成的。“婆罗门轻高面”也是“蒸笼”蒸的,多数的史学家以为可能是尼泊尔传入的一种发酵馒头(包子)或蒸糕之类。
玉尖面,最早起源于隋代。是隋炀帝所喜爱的专用御膳珍点之一。后流传到唐、宋时代。仍一直为宫廷中的御膳点心,专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异录•玉尖面》云:“赵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时闻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包子最早是在隋代开始出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来自:中国 China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