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9 August 2015

大白鲨 资料

儘管大白鯊頻頻出現在很多記錄片和電影裏,但是人類對這種古老的動物還知之甚少。因為這種海洋霸王腹部通常呈現白色,所以得名"大白鯊"。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數百萬年來,大白鯊的身體結構一直都沒有變化。  大白鯊體形龐大,它們擁有輕盈的軟骨骨架,體長能達到7米。在地球任何溫度適宜的海域都會有大白鯊的行跡,比如南非、澳大利亞南部、美國加州附近海域。它們天生好胃口,凡是能捕獲的食物幾乎都能成為它們的美餐。  迄今為止,人類對大白鯊的瞭解最多只局限在上述這些膚淺的認識上,至於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大白鯊,它們能活多長時間之類的問題,恐怕還沒人能說得明白透徹。科學家目前尚未成功地觀察到大白鯊交配的全過程,更何況大白鯊生性倔強,一旦被人類捕獲,離開自己廣袤的海洋王國就會很快死去,所以到現在從沒有真正意義上零距離接觸大白鯊。  好奇心會牽引人們上天入海。從1988年起科學家就在加利福尼亞附近海域長期跟蹤觀察大白鯊。因為大白鯊蹤跡隱秘,科學家特意在海邊的燈塔上安裝了觀察設備,一旦發現有大白鯊襲擊其他海洋動物比如海象、海獅,科學家會馬上出動,用深水攝像技術抓拍難得的大白鯊活動的場面。  不久,科學家就會完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的建設,向最終解開大白鯊之謎邁出重要的一步。根據資料庫提供的資訊,生物學家們初步推算大白鯊能活60歲至100歲。它們一般在13歲達到性成熟,這一點和大象乃至人類極為相似。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雌性大白鯊的妊娠期一般是18個月,因此推斷大白鯊的繁殖週期遠遠長於其他動物。一些科學家初步估計,現在世界上僅存不到1000頭大白鯊。由此看來,雖然號稱海洋霸王,大白鯊也不能完全避免滅絕的危險。  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動用了包括最先進的GPS衛星定位設備跟蹤加州附近海域雌性大白鯊的活動蹤跡。耗資驚人的綜合檢測系統,通過內部的電子時鐘,日出和日落等外部資料來定位大白鯊所處的經度和緯度,依據遙感的海溫圖像,科學家可以判斷出它們所處的環境。  綜合該衛星系統去年獲得的資料,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大白鯊並不只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海,更廣闊的深海同樣屬於霸氣十足的大白鯊的天地。一個取名為迪普芬的大白鯊是科學家重點觀察的對象,40天之內,它從加州附近的淺海遊到了3800公里以外的夏威夷。又過了4個月,迪普芬再次回到了它熟悉的加州淺海。是否雌性大白鯊還會向南方遊得更遠,現在還不能確定。至少科學家們推測,雌性大白鯊更傾向於獨自在遠離近海的南方產下幼鯊。  參考鯨和一些鳥類遷徙的習性,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大白鯊年復一年地奔波在"南北遷徙"的路上。如果這個假設真能得到印證,更多未解的問題又會冒出來:比如大白鯊為什麼要不辭辛勞南北遷徙?它們在千萬裏的海洋跋涉途中靠什麼來定位?浩瀚的太平洋裏哪些生物會成為它們旅途中的可口點心?……  正如常年研究大白鯊的生物學家拜樂所說:"我們踏破鐵鞋剛剛找到了一個問題的答案,馬上就會又冒出4個新的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